“大暑三秋近,林钟九夏移。”7月22日21时29分,国内迎来夏季最后一个节气——大暑。此时节,国内大部分地区进入“上蒸下煮”模式,但各地独特的消暑习俗为炎夏增添趣味。
在广东,仙草冻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甜品。这种由仙草熬制的黑色果冻,搭配蜂蜜和水果,既能解暑又富含膳食纤维。山东部分地区延续“喝暑羊”传统,认为羊肉汤能以热制热,促进排汗。福建人则偏爱“荔枝蘸酱油”的吃法,咸甜交织的口感意外清爽。
科技赋能避暑新体验
国内多家景区推出“智慧避暑”方案。杭州西湖景区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人流量和温度,当局部区域温度超过35℃时,自动触发喷雾降温系统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“国宝”们搭建了带空调的竹制凉亭,并投放冰块供其玩耍。
夜间经济点燃夏夜
大暑前后,国内夜间消费迎来高峰。上海外滩、重庆洪崖洞等地的灯光秀延长至凌晨1点,带动周边餐饮、零售业增长。美团数据显示,7月以来,国内夜间堂食订单量同比增长23%,其中烧烤、小龙虾等“夏日标配”占比超六成。
农事与养生的平衡
大暑虽热,却是农作物生长关键期。江西稻田里,农民抢抓时机追施穗肥,为秋粮丰收打下基础。民间有“冬病夏治”的说法,不少地方推出三伏贴服务,通过穴位敷贴调理。营养专家建议,此时应多吃苦瓜、冬瓜等清热食物,避免过度贪凉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