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20日,国内多地进入初伏,高温频发。气象专家指出,三伏天虽非一年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时段,却是地表热量累积的“爆发期”。这一现象背后,隐藏着复杂的自然规律。
热量“蓄水池”效应
夏季,太阳直射北半球,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散失量。进入三伏天后,前期积累的热量持续释放,形成“热量蓄水池”。以武汉为例,7月下旬至8月上旬,日均气温常突破35℃,地表温度可达50℃以上。气象学家李明解释:“三伏天恰逢副热带高压控制,空气下沉增温,加之湿度大,人体散热困难,体感温度比实际气温高5-8℃。”
湿度与热量的“双重夹击”
国内南方地区三伏天常伴随高湿度。当空气湿度超过70%时,汗液蒸发受阻,人体通过排汗降温的效率大幅降低。2025年7月21日,上海徐家汇观测站数据显示,相对湿度达85%,实际体感温度逼近45℃。这种“湿热交蒸”的环境,使得三伏天成为中暑高发期。
城市“热岛”加剧高温
城市化进程加速了热岛效应。水泥建筑、沥青路面和空调外机不断释放热量,形成局部高温区。北京三环内夜间气温常比郊区高3-5℃。专家建议,三伏天应避免在10时至16时外出,并多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